close
Blogtrottr
<<蘋果日報>>即時新聞-最熱
>即時新聞-最熱 
More Tickets. Better Service. Lower Prices.

Buy or sell tickets for concerts, sports, or theater. You'll find a huge and affordable selection at Ticket Liquidator!
From our sponsors
《看見台灣》不是看透台灣
Dec 20th 2013, 16:22

洪浩唐(《給我報報》總主筆
 
甫獲本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看見台灣》,挾著超高人氣,除了票房衝破1.4億台幣(並且不斷攀升)外;在政壇也意外引發政府官員「看電影治國」的荒謬現象。而或許是樹大招風,最新的發展則是,許多文化、社運界人士似乎也開始對本片「頗有微辭」了。
 
一部電影(不論是劇情片或紀錄片)或任何創作,通常都可藉由多元的討論與辯證,而使得作品本身的意義變得豐富(相信這也是大部份創作者所樂見的)。重點在於,當論者以權力或政治的角度來批評(期許或責難)時,觀眾是否可以藉著這個機會,重新來思考:導演(創作者)可曾向觀眾承諾了什麼?或者,一部電影該承擔什麼樣的社會或政治責任?
 
綜觀對本片抱持較負面的評論,大多指出本片,一、過於「濫情」(似有違紀錄片冷靜「傳達知識與觀念」的使命?);二、電影裡只顧著呈現環境「現象」,而沒有去分析環境「問題」(連帶地使該負責任的政府及資本家得以被「掩護」而脫身?)。
 
首先,關於「濫情」,試問標準何在?例如包括筆者在內的許多觀眾,實在很難想像:究竟一部電影要無趣到什麼地步,才夠資格被視為「紀錄片」?電影與觀眾的情感交流,需要經由何人的「認證」,才不算浮濫?而那些總也不肯相信別人可能是真的發自內心「愛台灣」的人,跟他們批評的對象相比,誰會比較像個「偏執狂」?
 
其次,關於本片對台灣環境問題缺少批判力度的批評。如果我們曾因政府官員看了本片才如大夢初醒般地開始關心台灣環境感到荒謬與憤怒;那麼我們也不能因為電影(有意或無意)揭露了什麼(政治或社會)議題,便無限上綱地要求該影片成為該議題的「代言」(或「代罪羔羊」?),或視該議題為電影的唯一主軸--這對創作者並不公平,也是對作品的一種誤讀或扭曲。
 
既然,我們非常明白政府不能單靠「看電影治國」;同理,整個社會機制也不會因為某一部電沒有提及,就「忘了」去監督政府及資本家對環境所可能造成的破壞。更何況,《看見台灣》並不是政府單位用公家資源拍攝的「政令宣導」,電影本身不能也不該承擔太多類似「震聾發瞶」的社會責任。
 
畢竟,單從片名看來,導演本來就只承諾帶領觀眾去「看見」台灣,至於能不能或要不要進一步去「看透」,那除了是閱聽者本身的侷限,也是個人解讀的自由了--否則,如果連一部商業電影,在台灣都得承受這麼大的「道德壓力」,這豈不又是另一種「文化霸權」?

一部紀錄片何需承載這麼多的責任。資料照片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xals2q 的頭像
    xals2q

    2015花千骨線上看tv 2016花千骨 花千骨線上看drama q 花千骨線上看drama 仙俠奇緣之花千骨線上看 花千骨線上看tv543 電視劇花千骨線上看 花千骨線上看第一集

    xals2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