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家有注意到近年來全球經濟變化,應該會發現,各國利率都達到空前低點,但全球經濟卻仍未完全復甦,美國好一些,歐洲遠遠落後,這是在大學經濟學課堂上沒有學到的病,更沒有學到治病的方式。
至於日本,現在大家都在談安倍經濟學,去年12月,安倍當選後,金融市場興奮,加上日圓對美元貶值20%以上,使得股市上漲80%,這是因為美國對沖基金大舉進入日本市場,但日本人自己卻無動於衷,沒有參與。日本人通常只買債券,因為預期經濟不會復甦,所以即使日本10年期公債殖利率只有0.8%,日本民眾仍買債券。
日本貨幣供給量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重早已遠超過歐美等其他國家,日本央行宣布要讓貨幣供給額增加一倍時,外國人很高興,尤其是不少美國人,在歐洲賠了不少錢,這時紛紛結清在歐洲部位轉進日本。
日本可以說很幸運,由於有大量外資挹注,從2012年12月到2013年5月,安倍經濟學走了一段蜜月期,之後市場就受到量化寬鬆政策(QE)要退場所影響。如果日本人開始賣債券轉而前進股市,安倍經濟學就沒效應了。
不過,蜜月期終將結束,要回歸基本面,央行也應該適可而止,不能讓債市崩盤,否則就麻煩了。整體來說,日圓在95到100日圓兌1美元區間,應該是日本政府可以接受的範圍,如果日圓持續貶值,例如貶到105日圓,則進口能源成本就會上揚,不利日本企業。
美國QE何時退場成為大家討論的話題,其實日本是全球第一個實施QE的國家,早就將利率降到零,但資產負債表仍陷入衰退,這是1990年代泡沫破滅後留下的問題。在泡沫期間,日本大量舉債,泡沫破滅後,利率急速下滑到零,在空前低利率時代,企業卻努力還錢,沒有人要借錢。
從1990年到2005年,日本陷入長達16年的資產負債表衰退,即使大量資金挹注到金融體系,但日本企業忙著還債,日本民間也很愛存錢,大量的錢卡在銀行裡,沒人有借錢需求。
這也是目前美歐等國家面臨的狀況,就是錢卡在銀行裡流不出來。理論上,貨幣基礎、貨幣供給(M2)及銀行信貸放款三者應該有同樣走勢,不過2008年之後,情況就變了。
以美國來說,如果以2008年金融海嘯時作為基準100,到今年7月貨幣基礎大幅成長到397,但貨幣供給只成長到139,放款更糟,反而還下滑到99。歐元區與英國也是一樣,明明創造出大量流動性,但貨幣供給與放款卻毫無起色。
不過,日本1990年代之後的情況不同於美國的1930年代。從1929年到1933年,美國GDP萎縮幅度高達46%,但日本泡沫破滅後,房地產價格暴跌87%,但日本GDP仍維持成長,主要就是日本政府借錢去投資。
日本經濟泡沫破滅後,股價與房價的累積財富虧損高達1,500兆日圓,然而,從1990年到1995年,日本政府主導的行動讓GDP增加2,000兆日圓。雖然造成財務赤字,但也維持GDP成長。
現在日本政府要做的事就是鼓勵企業借錢,只要企業願意借錢,安倍的第二支箭才有效。在1985年之前,美國人的房貸、車貸等各種借款都可以抵稅,日本也可以考慮類似的做法。
安倍的第三支箭則是結構改革,必須更開放市場,包括農業、醫療及能源等市場,例如加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就是很好的例子。台灣也像日本一樣是成熟市場,各種產品都有了,新的投資機會可能不是太多,要更加開放市場才行。
(日本野村綜合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辜朝明口述,記者張瀞文整理。辜朝明昨天參加台灣經濟研究院舉行的2013亞洲政經景氣展望研討會,發表專題演說。)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