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trottr
<<蘋果日報>>即時新聞-最熱
>即時新聞-最熱 
Are you an avid runner? Or even just starting out?

Brooks designs high-performance men's and women's running shoes, apparel and accessories.
From our sponsors
【焦點評論】消費訴訟不該保護大企業
Oct 24th 2013, 00:42

作者:吳景欽(真理大學法律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台灣永社常務理事)
 
大統油品摻假事件再度引起社會恐慌,主管機關未能嚴格把關,已讓台灣的食品安全拉警報,若再考量事後求償的困難,如塑化劑風暴,消基會替消費者向廠商求償25億的賠償金,第一審卻僅判賠120萬,恐更使問題雪上加霜。
 
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欲請求侵權行為的損害賠償,須證明行為人有故意或過失的不法侵害,始足當之。只是所謂故意或過失,乃存在於人之內心,如何證明,實有困難,尤其若造成侵害者為大型企業體,關於此等主觀,恐更難為認定。
 
為了消除如此的困境,《消費者保護法》第7條第1項即規定,只要從事生產、製造商品之企業經營者,對於其所提供之商品,若未能確保符合當時科技或專業水準可合理期待之安全性,因此所造成的損害,即便無故意或過失,亦應負損害賠償責任,此即為商品製造者與企業經營者的無過失責任。
 
又類似塑化劑所引起的食品傷害場合,由於被害者眾,若個別向廠商為求償,不僅曠日廢時,更會陷入小蝦米對大鯨魚的困境。為了解決此困難,《消費者保護法》第49條第1項,才沿襲德國法制規定,因同一原因所造成的消費者被害,若有超過二十人者,就得將其訴訟權限移轉給消費者保護團體,既可調整消費者與企業體的地位差,更可降低消費大眾不願進入訴訟的障礙。
 
惟就算現行法已對消費大眾採取一定的訴訟保障,消基會也替消費者向廠商提起團體訴訟,但由於民事訴訟乃採處分權主義,就證據調查而言,須由當事人為舉證,法院原則上不能為職權調查。也因此,原告雖因《消保法》採無過失責任,致無庸舉證企業經營者有無過失,卻仍須為因果關係之證明。
 
由於法庭上的證明,不能基於臆測,故即便塑化劑不得成為食品添加物乃為常識,但是否會因此造成身體的損害及受害程度為何,仍須受專業的檢驗。若原告方無法提出確切的醫學報告為證明,法院基於中立第三者的角色,自無從判定此等的因果關係存在,致暴露出「舉證所在、敗訴所在」的窘境。
 
所以,此次塑化劑訴訟判賠金額的極大落差,乃因民事訴訟的審判結構使然,指責法官的不是,似有不妥。只是在塑化劑風暴裡,企業體為了節省成本,而購買較為便宜的起雲劑,早已違反法律所課予的義務,若動輒以不知情、不知道,而將責任全推給上游製造者,要非不解法律,即屬卸責之詞。
 
所以,在面對消費者與企業體的消費訴訟時,為了防止兩者地位差所形成的武器不平等,民事法院實不應死守處分主義的窠臼,致應依《民事訴訟法》第199條第2項的規定,曉諭弱勢的一方為陳述或聲明證據,甚至依職權送請醫學鑑定,而非以未受嚴格檢驗的官網資料為判決之所依。
 
若塑化劑案真以判賠百萬為終,且這些最該受苛責的被告又向上游廠商求取鉅額的賠償勝訴,則這些企業者在牟得暴利之餘,不僅所負的法律責任是如此之輕,更經由法院認證,讓其由加害者變成被害者,這是何等詭異諷刺之事。

有話要說 投稿「即時論壇」

onlineopinions@appledaily.com.tw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xals2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