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10年,大學新生的生員會減少7千人,也讓外界更關注,大學數量過多的問題,教育部硬起來,喊出5年要減少60所學校,於是大力推行「合併」計畫,目前進行的3個合併案,最受矚目的是台大和國立北教大,朝「公公併」的方式運作,只是成效似乎不太好,因為校長楊泮池認為,兩校已經有初步合作機制,「合併」應該有更長遠的思考。
寒假前這群未來的白衣天使,要面對期末考大戰,不過背後神經更緊繃的白髮校長,接下來要面對的是,大學合併考驗。
康寧護專校長吳文弘:「目前8個科,那整併以後大概學校會變成、我們也申請要增加譬如說像護理啦、幼保、視光學系,調整以後我們大概會有12個學系,然後有6個研究所。」
少子女化危機下,未來10年大學生員預估減少7千人,頂頭上司教育部長吳思華喊出5年目標,要從現在的160多所,減至100所。
教育部長吳思華(2015.1.7):「合併不是我們這次創新轉型的最重要的工作啦,因為我們把因為我想真正會衝擊到的,是學校的退場,還有教職員的轉型,這是第一優先工作。」
其實大學整併計畫,教育部有3個現在進行式,第1個台大和國立北教大,第2個高雄第一科大、高雄應用科大,以及高雄海洋科大,最後就是康寧護專和康寧大學。
康寧護專校長吳文弘:「護理跟幼保,我們的評鑑是第一名,在專科部的部分,那我們現在希望能夠升格為幼兒保健保育學系,增設以後,我們一樣可以用5+2的(學制)方式,讓他們升大學,那這樣的話對同學是有利的。」
對整併議題私校樂觀其成,但拿政府補助款的公校,似乎不太開心了,台大校長楊泮池認為,目前和國北教已經有跨校選課,圖書互借的機制,合併應該更縝密思考,政大校長周行一甚至指出,台灣的高等教育的危機,是缺少外部刺激,還有內部競爭。
立委鄭麗君:「有些是招生問題不足,有些是校方財政經營的問題,所以應該是分校的針對問題去處理,不是說拉一個水平線,用註冊率或者是招生多少名,就貿然就讓它退場處理。」
高教工會前理事長戴伯芬:「轉型不是教育部自己,啊、我說了算,它必須要跟地方政府協商,必須跟在地的,比如說老師的工會、教師會協商。」
教育部初步結論,只要該縣市有2所學校學生數少於1萬人,就要走向合併,初步統計全台有34所,至於私校則是停招不停辦,避免影響學生受教權。
高教工會前理事長戴伯芬:「它(教育部)要建立一個大學轉型的機制,這個機制是做外部課責用的,不是讓董事會、讓校長,自己隨意去把校地拿來做個人私產,或是對個人事業的最好使用。」
在大學合併議題下,教育部一聲令下,爭議問題還吵得沒完,最先面臨的是,誰要拿掉門口這塊「金字招牌」,不管是公公併、還是私私併,都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