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家瑋(桃園縣產業總工會秘書)
這次的澎湖空難,幾乎報導都指向是天候因素,甚至,民航局長在飛機出事之後,未經任何的調查,就宣布是飛行員操作不當失事,然而,恐怕民航局才是造成空難的首要元兇。
近年來,航空貨運市場受制於台灣的經濟疲弱,進出口貨量下降,然而,受惠於兩岸包機及直航的業務開通,國內的航空客運市場呈現一片榮景,自2004年以來,每年以5%的速度急速成長,去年的機場旅客人次,甚至較前年成長10.29%,共有3070萬人次進出國門。
然而,伴隨航空客運市場榮景的,卻是機場從業人員的血汗勞動,而造成他們血汗勞動的元兇,正是民航局。去年民航局修改《航空器飛航作業管理規則》,對於空服人員的工作時間和休息時間的規範,竟然修改的比航空公司既有規範還要低,因此航空公司紛紛下修標準,縮短空服人員應有的休息時間,增加工作量。民航局此舉引發空服人員過勞和飛安疑慮,所以國內某家航空公司的空服員工會發動連署抗議,才擋掉不利益的勞動條件變更;而至於其他沒有工會的空服人員,就只能默默地接受民航局的政策。
而「人力不足」和「紅眼班機」也是飛安的隱憂,航空公司為了縮減人事成本,不願意增聘人力,為了應付今年暑假不斷增班的加班機,國內某家航空公司竟然把每個當日往返的航班,直接減少一名空服人員執勤,民航局對此也不聞不問。空服人員不光是送餐、送飲料的服務生,事實上,他們還負擔緊急逃生的任務,減少一名員額,也許可以省下人力成本,但是一旦發生緊急危難,請問誰要負起旅客的逃生責任?
至於讓空服人員苦不堪言的紅眼班機,對值勤人員而言更是體力的嚴重負擔,國外航空公司對於紅眼班機都有嚴格管制,例如韓亞航完全禁止紅眼班機來回(若航班遇到跨零時問題,則給予機組人員外站休息)。每年春節,民航局與對岸談判直航班次時,台灣總是分到大量的紅眼航班,以2011年為例,台灣有一半以上的直航飛機都是紅眼班次,2013年,也有三成的紅眼班機,反觀對岸從2002年開始就對紅眼班機進行管制。這些紅眼班,不但利潤極低,更對機組人員會造成嚴重的體力負擔及精神壓力,無異是拿乘客安全開玩笑。
航空市場榮景一片大好,但是背後卻是層層剝削的血汗勞動,民航局的錯誤政策,正在製造隱形空難危機。將空難的原因推卸給天候,永遠是最輕便但也是最危險的。正因為航空意外千奇百怪,所以我們更要正視機組人員的疲勞管理與勞動條件,否則難保下一個空難,不會再次發生。
【臉團】:臉書熱門粉絲團最新動態大集合【蘋論陣線】:最新評論及獨立媒體每日總覽
有話要說 投稿「即時論壇」
onlineopinions@appledaily.com.tw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