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融入區域整合 提升台灣競爭力之七國土大小僅台北市2.5倍左右的新加坡,在沒有天然資源的情況下,利用自身地理優勢和各國簽署貿易協定的策略,打造新加坡成為外商企業總部群聚,以及出口和轉口的國家。
新加坡是一個島國,缺乏天然資源,因此深知要打好經濟基礎,必須對外開放,美國傳統基金會日前發布2014年經濟自由度指數報告,新加坡高居全球第2,僅次於香港。
新加坡從建國初期至今,從勞力密集型經濟、資本密集型經濟、技術性經濟,逐漸轉型到知識型經濟,新加坡透過幾乎所有貨品都零關稅的政策,打造自己成為轉口貿易中心,並透過財政獎勵政策,吸引外資到新加坡投資或設置總部。
新加坡另一策略是和許多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目前和20幾個國家簽有自貿協定,包括中國大陸、美國、紐西蘭、印度、日本。
新加坡是目前正在洽談中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創始成員國之一,也是東協「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的成員國。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亞洲競爭力研究所所長陳企業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說,對新加坡這個小經濟體來說,最好的選擇是多邊自由貿易協定,但是世界貿易組織杜哈談判卡住,新加坡不能等下去,因此先從雙邊自由貿易協定著手,同時提出亞太自由貿易協定的概念,「小國不全球化,會被邊緣化」。
「確保進入各國市場的管道」是新加坡向外拓展經濟最高原則,以利新加坡維持轉口地位,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院長楊賢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說,新加坡尋求和其他國家的長期經濟關係,「保護主義是存在的,小經濟體必須確保進入市場的途徑,和越多國家做生意」。
楊賢說,新加坡一方面利用RCEP和東協成員國以及中國大陸維持關係,另一方面透過TPP確保進入北美、南美和日本市場的管道,「新加坡明白要維持一個繁榮且有活力的經濟體,必須要和鄰國、亞洲以及全世界保持關聯」。
因此透過這些自貿協定,以新加坡為據點的出口商和投資者可以享受多重優惠,例如關稅減讓、進入特定領域的優先途徑、更快進入市場和享受智慧財產權保護。
新加坡去年底和歐洲聯盟完成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雙方承諾降低非關稅障礙,並讓服務業進入對方市場,包括環境服務、電腦相關服務、金融服務、海運服務和電信服務等,雙方也將互相投資永續能源產業,確保貿易不會傷害環境永續發展。
陳企業分析,談自由貿易協定,優先考慮的是如何擴大本國產業在其他市場的優勢,然後才是考慮如何保護本國產業。他說,台灣的製造業有競爭力,可以透過中國大陸市場走向其他國家,台灣中小企業有靈活性,科技業有創新能力,中國大陸是一個很好的平台。
楊賢同樣認為台灣的中小企業很有活力,可以帶動經濟成長,他也特別提到台灣的農產品,品質優良,如果能加以系統化產銷,是非常有競爭力的產業,「台灣要知道自己的市場在哪裡,怎麼樣和大國合作」。
由於開放式的經濟易受國際大環境影響,新加坡近幾年經濟成長率放緩,但無損新加坡開放的決心。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多次表示,追求經濟成長仍是政府的目標,他表示,經濟成長了,工人的薪資才會成長。
不過,對外開放的同時,新加坡主要的服務業仍掌握在國家手中,例如計程車、公車系統、銀行、零售、媒體、電信、網路等,都有隱藏門檻,並透過淡馬錫控股,確保這些產業還是掌握在新加坡人手中。(中央社)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