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家一提到「穿戴式裝置」,第一個想到的,不是Google Glass,就是智慧手錶、手環或戒指。都對,但這些顯然只是一個開始。還有什麼呢?不妨回頭想想,生活中可穿、可戴的衣物,從帽子到鞋子,還有那些?答案可是百貨公司內的數層展示樓層,而未來,這些衣物都可能會「電子上身」!
這顯然是一個充滿想像空間的新領域。就如同過去的PC、電視及今日的手機帶出了龐大的週邊體系及商機,可以想見圍繞著人體的穿戴裝置將發展出另一套的生態及經濟體系。
傳統的時裝,加上穿戴科技,會產生甚麼樣的火花?
打造智慧穿戴體系,所為為何?
然而,即使未來衣服的布料等同軟性電路板、縫線都用可導電絲線,手機、手錶等成了運算核心,並連結了植入體內的微型元件,成就了一個名符其實的「身體網路」,但我們仍然要問,為何要讓穿戴衣物及配件電子化、智慧化呢?
同樣的問題,在「智慧家庭」這議題上已探討多時,卻始終沒有得到一個有說服力的答案,因此,發展起來總顯得有氣無力的。
「智慧穿戴」會不會有相同的狀況呢?
回歸根本,看看人們為何穿衣戴物吧。以衣服來說,最直接的功能不外乎禦寒保暖,其次是美觀時尚,而舒適耐用則是基本的要求。如果說為了量測生理訊號而做了件醜陋怪異的緊身衣,除非是醫師指定要穿,恐怕沒幾件賣的出去。
你願意在你身上加上這麼多附加的「配件」嗎?
因此,穿戴裝置一定得照顧到舒適美觀的基本盤,才能談的上「智慧化」的附加價值。至於智慧化些什麼,得往更深一層去探究。有人說,穿戴裝置終將替代手機功能,或許吧,但在「媒介定位」上,兩者是有差異的。
在一些研究中指出,不同的媒介有各自的屬性,並不會有誰取代誰的問題。就如同電視出現,並沒有取代電影;電腦、網路出現,也沒有取代平面媒體;而人手一、兩支手機或平板,也沒能將PC、NB送進墳場。只不過,舊媒介的定位勢必得有所調整,即回歸到自己最能發揮的屬性上,才能產生區隔並找到生存空間。
若說PC、NB偏重運算,TV偏重視訊娛樂、手機偏重通訊,那穿戴裝置的「核心」屬性是什麼呢?穿戴裝置無疑是最貼近人體的人造設備,最適合用來延展、強化人體的感官及行動能力。以智慧眼鏡來說,結合AR(擴增實境)能延伸「看見」的能力,至於其他感官,如聽覺、觸覺等,也大有發展空間。
另一個重點功能則是行動能力的強化。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鋼鐵人」的電影情節:穿上鋼鐵人全套盔甲即可讓一個凡人變成超人!
在現實中,特別是為了軍警的用途,能強化戰鬥能力的動力盔甲一直在進行著,未來看到機器戰警走上街頭,應該不用太過意外。事實上,擁有「超能力」本來就是多數人心中的夢想,也驅動不少的研究和創新在前進著。
穿戴裝置的社會性方向
然而,換個角度來看,對許多行動不便的失能朋友來說,和一般人一樣自如的行動,就是他們最大的渴望了。一些外骨胳、智慧義肢的穿戴科技則給他們重回「凡人」生活的希望。
舉一個例子,同樣是智慧眼鏡,但由以色列一家新創公司開發的OrCam眼鏡,卻是定位在為低視能的朋友服務。戴上這副眼鏡,只要手勢所指的事物,包括文章、站牌、燈號、食品商標、鈔票面額、菜單,甚至站在眼前的人是誰,都能透過視覺運算來分辨出來,對低視能朋友的幫助,實在不少。
至於外骨骼,更可能推及你我的身上 - 不是因為受傷,而是有一天我們都會變老,身體功能都會退化,這時一副量身定製的外骨骼裝備,可能讓老人重新健步如飛,或至少不用依賴別人,就能把自己的生活照顧地好好的。
站在「凡人」的立足點,往前看,其實在穿戴上我們的迫切需求並不會有太多(你真的需要隨時量測生理訊號嗎?);往後前,穿戴科技的進展有強大的潛力去幫助失能朋友更接近「凡人」,而最終可能幫助到自己這個凡人。
是超人,或凡人,其實都好,有熱情最重要。發展穿戴裝置,你的驅動力是什麼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