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點全空,來談談目前房地產的情形。
1.資金面:整體是如履薄冰
2.供給面:空屋已經過多、新屋開工量更屢創新高
3.需求面:人口紅利將消失,需求下滑
1.
從資金面上來看,中央銀行公布10月金融概況,廣義貨幣供給M2的年成長為5.99%。
中央銀行對2013年設下的貨幣成長目標區位在2.5%~6.5%。 5.99%已經逼近上限6.5%(紅線),市場上資金充沛;然而,正因為已經來到警戒區,央行勢必得做一些調控。
若是央行要調控,房貸端的資金,也會受到影響,勿忘彭總裁的利率風險叮嚀。
國際資金上,美國聯準會的QE政策,在新的主席葉倫上台後,QE到2014年1月開始縮減。
2.
從供給上來看,我們從空屋率來談。 空屋率,在定義上採用的是低密度使用住宅佔住宅總數的比率,而低密度住宅指的是透過房屋稅藉資料和台電用電資料,用電60度以下就屬於低度使用(用電)住宅。
營建署公布的空屋數字,一般來說,空屋率3%~5%,是屬於合理的範圍;但是台灣全國的空屋率是正常水準的兩倍之多。
雙北市、台中、台南、高雄、桃園,空屋率的水準也都是不及格。 對照鄰近的香港(私宅空屋率4.3%)、新加坡(私宅空屋率6.1%)【縱使計算的方式有所不同,但還是用來作為一個類似的比較基準】,台灣的空屋率還是較為嚴重。
空屋率這麼高,意味著房市的供給一直都很高,只有賣不賣得掉的問題。
除去建商蓋好的房屋,剩下的空屋持有者,可以肯定的是那些資金多的人所持有的,可能是有錢人(EX:台商)、投資客。
這些人作為房地產市場的玩家,握有重金,銀行端又能支持他們大量買賣房地產,正如新聞報導,頂新魏家能只用1%的資金就可以買到帝寶,還買了9戶。
而在賣房獲利比股票操作還高的今日,持續把房價炒高,是他們能獲利的要件。 手中囤積這麼多貨源,最怕的就是房價反轉走跌之時。泡泡很大,逐漸戳破、消去,多殺多的危機會逐漸浮現,看看雙北市以外的縣市,後續的狀況,令人不敢想像。
空屋已經過多、新屋開工量更屢創新高
資料來源 內政部營建署
台灣近年一般住宅開工量 (單位 萬平方公尺) 2013 10月 193.8
2013第1季 669
2013第2季 392
2013第3季 411( 7月180.0 , 8月111.9 ,9月119 )
2013 1~10月 1665.8
今年台灣開工的住宅總量,才到10月,已經創近年新高。
2012年 1534 (7.1%)(面積年成長率)
2011年 1432 (20.2%)
2010年 1190 (25.4%)
2009年 0949
3.
需求面:人口紅利不支持
資料來源:經建會 長期來說,台灣的人口紅利在2015年達到高峰,之後就步入衰退期(以勞動人口做代表)。
2013 10月底,全台灣分齡現存人口數
歲 ** 人數*** 歲 **人數(萬)
64**23.2*****14 ** 27.9***
63**24.1*****13 ** 30.0***
..............................................
62**29.2*****12 ** 26.9***
61**29.6*****11 ** 24.6***
60**30.0*****10 ** 23.1***
:::::::::::::::::::::::::::::::::::::::::::::
歲 **人數(萬)
59**31.1
58**33.7
57**34.4
56**32.9
55**34.6
54**36.5
53**36.7
52**36.9
51**37.9
50**38.4
49**38.5
48**38.0
勞動人口是國家財富的主要擁有者,這段期間舉凡結婚、生育、投資,都會觸及房地產這個話題。
隨著勞動人口持續的下滑,人口開始嚴重老化以及幼年人口下滑,未來房地產的需求端是堪憂的。
配合前面空屋率過高的現象,這些空屋要賣給誰?
從資金面(QE已到尾聲)、供給面(偏空),需求面(偏空),整合三方面,房地產整體的格局走向偏空的看法,若是現在要買房,真的要留意自己的買房資金以及後續的貸款,是否可以持續承擔;未來換屋再賣出獲利的狀況,很有可能不會再現,請謹慎三思而行,千萬別中了"現在不買,以後會更貴的圈套"。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