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3年10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海寧編譯報導)1年半之前,被稱為「林來瘋」(Linsanity)的文化現象席捲全球。對一些亞裔美國人,特別是舊金山灣區的亞裔籃球迷來說,林書豪自從在常春藤名校打籃球時就是他們的偶像,直到這個紐約尼克斯隊的板凳隊員一夜成名。當年他在加州帕洛阿圖上中學時籃球表現就可圈可點,但是卻被主要的籃球名校所忽視,不得不進入哈佛大學就讀。
綜合新聞網站Slate.com報導說,林書豪在哈佛就讀的第四年,華裔導演梁艾文(Evan
Leong)找到他,問他是否願意拍攝一些關於他生活的YouTube短片。開始時林書豪不同意。但是梁堅持要拍,因為他早就看到了林書豪故事吸引人的地方。梁表示,林書豪做了很多亞裔美國人未曾在大學中做過的事情,讓很多人覺得他們也可以走那條路;但同時人們又會意識到他有別人沒有的天賦。
梁的耐心終於有了回報。三年之後,梁完成了長篇紀錄片《林來瘋》,並已於上週五在全美國部分影院上映。今年是林書豪在休斯敦火箭隊的第二年。就這一新片和他對其在運動史上短暫奇跡的回憶,Slate.com採訪了林書豪。
Slate:梁剛開始找到你的時候,你對他的拍攝計劃怎麼想?
林書豪:我對他的主意不感興趣。我對攝影機感到不自在。但是三年之後,我認為這是個不錯的機會。我對攝影機的存在也感到更習慣了。
Slate:在你早期生涯的起起伏伏中,你是否記得有過想讓他們關機,覺得受夠了?
林書豪:我每次被球隊裁員時他們都想拍。他們會說,告訴我你的感覺。我的感覺不好。但是他們非要我說,我現在很高興我當時說了。因為現在我覺得那也許是最好的鏡頭,那些時刻包括我走進機場,被球隊裁員等等。
Slate:在「林來瘋」之前,你在多大程度上相信你屬於國家籃球聯盟(NBA)並能取得成功?
林書豪:我知道我能在聯盟中打球,也許是作為候補隊員之類。我當時想,我應該同那些點控球後衛一起混。我不知道我那麼快就能成為首發陣容,也不知道我那麼快就能那麼成功,根本沒想到。但是我對那段經歷非常感恩。
Slate:電影中有個場景,在「林來瘋」之前同網隊的比賽前,你說你在開球之前感受到了一種像禪一樣的平靜。當時你正面臨被第三支職業隊裁員,也許尼克斯隊是你最後的機會,這種平靜是怎麼來的呢?
林書豪:我當時的想法是,如果這是我的最後的比賽,我希望能夠傾盡全力,按照我的方式打球。我想上帝賦予我了極度的平和。我當時壓力很大,很緊張,神給了我力量,讓我能夠剋服那些,在球場上、籃板區表現自如。當我到達籃板區之後,我感覺自己所向披靡。
Slate:你可曾想過,如果你在那場比賽中沒能突破,你的籃球生涯會怎樣?
林書豪:想過,估計已經終結了。
Slate:你有沒有想過在歐洲或者亞洲打球?你是否曾不得不考慮這些選擇?
林書豪:我曾短暫考慮過。但是我實在不想去相信這些、盤算這些。我當時可能會各處去試一試,但是我不知道能打多久或者是否可行,特別是長期。
Slate:梁導演說,他認為你能在「林來瘋」過程中保持平靜是因為你的謙卑,不讓任何事情衝昏頭腦。你怎樣將謙卑和上場之後需要完全自信調和起來呢?它們是否相互衝突?
林書豪:我不認為它們互相排斥。你可以保持謙卑,用尊重對待每一個人,真誠的關心每一個隊友。但同時,又需要面對現實,知道自己的長處、自己的短處、自己的優勢和自己的能力,知道上場後我需要發揮最佳水準。只要你知道這些,謙卑和完全自信並不衝突。有些球員打球時球風謙遜,把球隊放在第一位,比如史蒂夫‧納什(Steve Nash)。他們總能讓隊友更上一層樓。納什不會在場上想他是否能和隊友配合的好,也不會想自己打得好不好。他知道自己什麼水平,並在比賽中恰到好處的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他對整個球隊的配合非常到位,完全把自我放在一邊。
請關注大紀元的廣告商家,向朋友推薦大紀元,感謝您的支持!
本文網址: http://epochtimes.com/b5/13/10/16/n3987488.htm《林來瘋》上映-媒體專訪林書豪談崛起歷程.html 美東時間: 2013-10-15 18:16:55 PM
【萬年曆】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