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逐漸接近尾聲,不少相機、鏡頭都搶在Photokina開展的前後發表,畢竟是兩年才一次的世界影像博覽會,不過意外的是索尼官方選在11月20號釋出Sony A7 II的消息,就型號上的解釋多數人可能會認為它是Sony A7的後繼機,但實際上並不然!Sony A7 II是A7家族中的第四位新成員,與先前三款A7系列都同樣擁有各自的優勢。Sony A7 II不僅提升了自動對焦速度、連拍張數,同時還內建全新開發的五軸機身防手震功能,讓A-mount鏡頭或是它牌鏡頭轉接上A7 II之後,同時還能夠享有五軸機身防手震的優勢;不僅如此A7 II還提供與A7S相同的XAVC S錄影格式、相片設定檔以及標誌設定,讓A7 II也能享有與A7S相同的錄影優勢。
☆ Sony A7 II‧拍攝樣本(點縮圖後可檢視原始大圖) |
首先來看看A7 II的外型,各位是否已經發現A7II與過去A7系列的不同之處了呢?從正面看去大致上就是握把、快門鍵、轉盤、機身塗裝、軍艦部寬度這幾項的差異,而這些改變對手感或是操作會有什麼樣的幫助嗎?進入正式介紹前先讓我們看看A7II的尺寸與重量,A7 II採用鎂合金前蓋與機身結構打造,因為加入五軸機身防手震的緣故,寬度雖然維持不變但是高度及厚度都略有增加,126.9 x 95.7 x 59.7(mm)這樣的大小不知道消費者可否接受呢?
厚度增加近1公分的主因還是在於原廠重新設計了A7 II的握把,以至於整體重量也有增加,A7當初的淨重是416公克,現今A7 II的淨重是556公克、總重599公克,但這樣的總重量其實跟自家最入門的A-mount相機A58相差無幾,不論如何A7 II的體積與重量相較於它牌的全幅DSLR還是有絕對的優勢,這點倒是無庸置疑。A7 II機身的防塵、防滴能力與過去三款A7系列同級,小編還挺期待Sony未來的全幅微單的耐候等級能夠比照E-M1或GH4,再搭配一顆高耐候性的FE-mount鏡頭作為Kit鏡應該會很有吸引力。
A7 II + SEL1635Z的握持示範。
A7 + SEL1635Z的握持示範。
上圖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出A7 II與A7在外觀上的塗裝差異,過去A7系列都是採用同一組機身,但A7那類似鋼琴烤漆的機身卻意外的容易沾染指紋與油漬,A7 II這回則是改用全新的消光塗裝,看上去與噴砂處理過的質感十分相似,重點是顏色比較不會與握把相衝突,看上去的整體性比較高,日後也不需要擔心機身被自己的雙手給弄髒。
去年推出的A7/A7R在機身卡口上最讓人擔憂的就是耐用度與穩定度,因為過去它們在卡口上選擇的是塑膠材質,但有關這點似乎被不少消費者抨擊,畢竟最入門的A7售價也要近四萬台幣,錢灑出去卻又得時時擔心卡口耐用度的話,那心裡面肯定很不是滋味。2014年起索尼似乎聽到了消費者的反應,從A7S開始加入金屬卡口,就跟本篇的主角A7 II一樣,不僅耐用度增加就連穩定度也有提升,同一顆鏡頭接在A7II機身與接在A7機身上有頗大的差異,接在A7身上若晃動鏡頭是感覺得到卡口間是有間隙的,反觀A7 II不會有這樣的問題,密合度非常高。
A7 II保有電子式前簾快門的選項,開啟後可以減少一次實體快門簾所帶來的震動,A7R因為畫素過高以致於電子訊號的處理速度比不上實體快門簾,所以並沒有電子式快門的選項,也因為如此更要留意快門釋放時所帶來的微震;A7S因為只有1200萬畫素,在曝光時可藉由電子式前簾與後簾快門來完成快門的啟閉,完全不需要倚賴實體快門簾,也因為如此A7S具備靜音快門的能力,就像是用手機拍照一樣。
「APS-C尺寸拍攝」這選項開啟後,A7 II在接上E-mount鏡頭後會自動乘上1.5倍進行焦長轉換的動作,同時也無須擔心成像圈不足的問題,因為因成像圈不足而出現的黑圈已經自動被裁切掉了。當然你也可以強制開啟這功能,這樣FE-mount的鏡頭也能夠享有1.5倍的望遠端,只不過畫素會從2400萬強制降到1000萬。
過去A7系列搭配SEL70200G這類的長焦段鏡頭或是透過LA-EA4轉接A-mount鏡頭時,右手比較容易感到吃力,因為握把深度不夠所以機身與鏡頭的重量無法平均分配到雙手上;A7 II的握把深度不僅加深而且還長高了,手掌可接觸的面積更廣,當然這對握感也會有加分。
從另一面來看看A7 II的握把設計,快門下方內凹的造型更明顯,拍攝途中休息時中指可以牢牢的扣在握把上。
上圖可以明顯看出握把之間的差異,另外A7 II的軍艦部變窄了,看了還真有點不習慣。
機身左上方可以看到α與7 II的專屬銘牌。
A7 II表面上沿用A7那塊2430萬畫素的全片幅Exmor CMOS感光元件與BIONZ X影像處理引擎,但是原廠宣稱A7 II這次在感光元件的表面加入兩層鍍膜(A7當時唯一層),將可以改善消費者過去拍攝點光源時曾出現過的光暈現象;另外影像處理引擎雖然同為BIONZ X,不過A7 II在訊號處理的演算技術上有特別優化過,所以官方表示A7 II的畫質會比A7好上一些。
似乎有不少網友擔心A7 II會出現A7相同的光暈問題,小編在相機歸還前特別進行簡單的測試,各位可以參考下方的實拍照,雙機都是搭配SEL55F18Z這顆鏡頭,且拍攝參數也都一樣,不知道A7 II這樣的表現OK嗎?
▲「A7 II + SEL55F18Z」:f/4、1/20s、ISO 400、55mm。
▲「A7 + SEL55F18Z」:f/4、1/20s、ISO 400、55mm。
Sony這次推出的5軸機身防手震,與過去自家的鏡頭防手震、Handycam的B.O.S.S全方位防手震、A-mount相機內建的SteadyShot都有所不同,這次是完全由Sony自行開發的五軸SteadyShot機身防手震。為了塞進A7 II那小巧的身軀,完全採用微型設計並加入霍爾傳感器,以鎂合金材質包住整個感光元件,更擁有低耗電的特性,原廠表示A7 II要比A7來得省電,但就我這短短幾天的試用結果來說...似乎沒有這樣的感覺。
A7 II內建的五軸防手震最強調的就是第五軸(Roll)的補償效果,這也是多數防手震鏡頭沒有辦法抑制的轉動手震,當A7 II的機身防手震開啟後,約可補償4.5級的快門速度,換言之就是當1/250s才是安全快門時,理論上至少可以用1/15s來拍攝,因為有五軸機身防手震的加持,但若是遇到移動中的目標,還是得提高快門速度來凝結瞬間畫面,這也是為什麼在同焦段之下,大光圈鏡頭與防手震鏡頭皆有各自的擁護者。
A7 II搭配OSS防手震鏡頭作業時,鏡頭的上下、左右擺動防手震機制會照常啟動,另外三軸(轉動、X、Y)的防手震則由機身來完成,倘若是裝上無防手震鏡頭的話,那麼使用者就可以選擇是否要啟用A7 II的五軸防手震,這簡直是老鏡玩家的福音,相信這絕對是A7 II的賣點之一;另外在轉接上它牌鏡頭時多數情況下是可以偵測到鏡頭資訊的,若是偵測不到的話也沒關係,因為用戶可以手動選擇鏡頭的焦距,從8mm支援到1000mm是不是超貼心的啊!?
附加壓縮檔: 201412/mobile01-a4a5f8329298524adbc33aa35d6bbec1.zip
這是拍攝人像時機身防手震開啟前後的比較,當時搭配的鏡頭是SEL55F18Z,照理來說安全快門應該是1/60s,但因為A7 II的五軸防手震可補償4.5級的快門,所以我將快門速度降到1/3s,然後以連拍方式分別測試防手震開啟前後的差異,嚴格來說1/3s是降了4又1/3級的快門速度,不過看了最後表現似乎有點差強人意,若我的話會視情況來調整快門速度,1/8s或許是更好的選擇。
附加壓縮檔: 201412/mobile01-802f76f9bed1c52c12c6d224b037cdeb.zip
第二組的測試我選擇更嚴苛的測試方式,那就是挑戰微距鏡頭,因為FE-MOUNT的微距鏡頭尚未發表,所以我借來LA-EA4+SAL100M28這個組合,理論上來說100mm的安全快門應該是1/100s沒錯,但有在拍微距的玩家應該知道這樣的快門速度在近拍時絕對不夠用,但要究竟設多少才會比較客觀我也說不準,所以最後採1/100s降三級快門速度(1/13s)來測試A7 II五軸防手震的效果。各位可以看到防手震開啟前後的差異還真大,開啟前勉強只有1張可以用,開啟後約有4~5張的照片可用。
這次雖然借來四顆FE鏡頭,但可以測的時間就只有短短幾天,而且幾乎天天都在下雨(小編已崩潰)...所以主力鏡還是SEL1635Z與SEL2470Z這兩顆,上圖是A7 II + SEL1635Z的合體照,而SEL1635Z正好也是小編在10月下旬測試過的鏡頭,基本上若是我入手A7系列的話,首選的鏡頭不會是SEL2470Z,反倒是SEL1635Z,因為它畫質真的很棒,變形控制又出色,可以說是超廣角鏡頭的一時之選。
SEL2470Z則是小編去年測試過的標準變焦鏡頭,那時搭配A7R測試意外的讓大家看到了高畫素所帶來的影響,當鏡頭的光學品質未達一定水準時,高畫素反而是一種困擾,但標準變焦鏡依舊是多數玩家必定會入手的鏡頭,就算它的畫質不如SEL1635Z,但有時候焦段實用或許更重要。
SEL55F18Z出色的光學品質在A7R高畫素的推波助瀾之下表露無遺,f/1.8就已經是工作光圈,加上輕巧的鏡身受到許多進階攝影玩家的喜愛,很容易就可以營造出朦朧散景。
目前FE-mount唯一的一顆望遠變焦鏡頭,SEL70200G強調的就是對焦速度,今年四月小編在測試這顆鏡頭的時候搭配的機身正是A7,而結語中我提到了「A7對焦性能不足以將SEL70200G2的驅動速度發揮到極限,簡單的說就是快門按下,鏡頭馬達無法馬上驅動到預計的對焦距離上,如果未來A7/A7R的後繼機能搭載A6000的對焦系統,那應該就趨近於完美了。」但若是你現在問我A7II + SEL70200G的表現如何,我只能說有進步但機身的反應還是需要再調校。
緊接著來看到機頂的設計,小編一直很好奇,為什麼A7 II不善用機頂左邊的空間呢?難道是為了A9鋪路?因為這區域至少還塞得下一顆轉盤或兩顆按鍵才是啊。
拿A7來與A7 II放在一起比較馬上就可以看出差異,A7 II因為軍艦部的寬度有縮減,所以機頂左邊的空間變大了,A7 II握把向外延伸同時將快門鍵外移,所以機頂右半部的空間也變大了,同時可以增設一顆自訂鍵。
A7 II很清楚明白的告訴你機身內建防手震,但不清楚是不是就藏在「SteadyShot INSIDE」的下方,若是的話那可能也是為什麼機頂左邊未提供按鍵或轉盤的主因。
軍艦部的兩側皆有麥克風收音孔,A7 II的開孔似乎比較大,質感也做得比過去的A7系列要好。
機頂的「多重介面熱靴座」這結構想必各位都不陌生,因為從A-mount、E-mount、Cyber-shot都可以見到它的蹤跡,且推出到現在也兩年多年了,除了可外接閃光燈之外,還支援錄影專用的補光燈HVL-LE1、ECM-XYST1M立體聲麥克風、RDP-CA3M高功率喇叭...等等。與過去A7系列不同的是,外觀噴上了黑漆同時也有附上熱靴蓋,看起來比較不會那麼突兀。
機頂右邊的配置包括有拍攝模式轉盤、快門鈕、自訂鍵以及曝光補償轉盤,其中自訂鍵從一顆增加為兩顆,不僅如此就連快門鍵的面積也變大了,同時也改以黑色面貌呈現,而我反而喜歡A7 II這些在外觀上的小改變。
拍攝模式轉盤上的1、2分別代表的就是「記憶」,也就是說可以將常用的曝光參數或設定給儲存起來,當你切換到1或2的時候就可以立即套用該設定,而且還有M1~M4可以選擇,簡單的說就是有六組設定可以立即套用。
其實從A7系列開始的自訂鍵就非常豐富,不論是滾輪、方向鍵、中央鍵、自訂鍵...等等,都可以重新指派功能,有時候還真的用不到那麼多少設定,這也是Sony一直以來的優勢,自訂功能很敢給!
不曉得在介紹握把的時候各位有沒有留意到A7 II滾輪的造型變了,變得跟時下相機所內建的滾輪大同小異,與過去相比少了點質感也少了些特色,但好處就是不容易誤觸也可以有效縮減相機的空間,可惜的是滾輪的材質偏硬,不像A99那樣有軟Q的感覺,因此手感顯得生硬。
機背搭載三吋129萬點的液晶螢幕,我知道很多索尼粉絲都期待A7系列可以加入觸控螢幕,但這似乎是不可能的任務,畢竟A7系列還是以專業為取向,觸控功能應該只會放在入門的微單眼身上。
機背的Fn鍵按下後就會跳出「功能選單」,用戶可已在右圖的選項內進行相關的設定,以上是小編的設定內容給各位作為參考。
畫面左邊是A7 II、右邊則是A7,從顏色上挺容易就可以分辨出來。
這兩台雖然都支援翻轉螢幕,不過A7 II的翻轉角度有再經過改良,增加了支架的長度讓螢幕在呈現水平的俯視角度時能不被上方的觀景窗接目器給擋住。
上圖可以更清楚看到A7 II螢幕的翻轉角度,低角度取景時再也不會被觀景窗接目器遮蔽,這點Sony總算也是聽到了消費者的心聲。
電子觀景窗維持Sony常見的那顆XGA OLED,解析度高達236萬點,畫質雖然細膩不過電子訊號終究是電子訊號,在追焦連拍過片時還是會有畫面延遲的困擾,也因為畫面延遲的緣故,常常會跟不上高速移動的目標,或是因為誤判目標移動的方向,這點搭載光學觀景窗的DSLR還是有絕對優勢。
A7 II機背的按鍵數量及位置排列基本上與A7是大同小異,但機背供大拇指支撐的凹槽做了加深的動作,讓大拇指可以更緊密的貼合在機背上;不過獨立錄影鍵的位置也更朝向右方,幾乎不太可能用雙手來完成錄影作業,這是比較不方便的部分。
A7 II的儲存媒體同時支援SD(SD、SDHC、SDXC)與Memory Stick(Memory Stick PRO Duo、Memory Stick PRO-HG Duo、Memory Stick XC-HG Duo)格式,另外還相容UHS-I高速傳輸規格。從上圖各位可以發現A7 II搭配的是一片64GB的SDXC記憶卡,那是因為A7 II與A7S同樣支援最新的XAVC S影片格式,這跟記憶卡的寫入速度無關,必須強制使用SDXC卡才可以錄製XAVC S的影片,這點大家要注意。
A7 II的右側可以看到NFC近場通訊的感應區以及Wi-Fi晶片的位置,因為需要進行無線傳輸,所以機殼所使用的材質為塑膠;另外這角度更清楚可以看到錄影鍵的位置,幾乎不可能會誤觸到,因為這位置設計上實在太刁鑽了。
關於握把的厚度A7 II幾乎是A7的1.倍,畫面看上去A7 II的握感就是比較好。
A7 II調整了外接端子的位置,原本是在機身左側且採上下配置,現在集中在左側的上方且外蓋採用傳統的橡皮繩來連接而非帶有門軸的外蓋。
A7 II同樣設有麥克風輸入與監聽孔,再來是Micro USB插槽以及Micro HDMI的輸出埠,其中那個Micro USB插槽支援機身充電,也就是說外出除了帶備用電池之外也可以帶行動電源隨時幫A7 II補充電力。
A7 II在腳架孔周圍增設了更多的止滑紋路,至於A7 II的產地嘛...同樣是來自泰國。
鋰電池的型號同樣為NP-FW50,容量維持在1080mAh,從過去的官方數據來看,A7/A7R充飽電後的續航力最高只有340張,A7S的續航力最高為380張,這次A7 II最多則是350張;但原廠的數據似乎都或於保守,因為過去小編在測試A7R時,單顆電池就曾拍攝430張照片,A7S我最多一次拍攝了近500張照片,而這次A7 II我在一天之內用單顆電池最多拍攝了955張靜態照片,其中約有500多張是用來連拍追焦,所以張數才會那麼高,若是一張一張慢慢拍的話,數據可能就沒辦法那麼漂亮,不過我想還是會比原廠公布的數字要高。
前面有提過A7 II沿用A7的感光元件,這塊Exmor CMOS的有效畫素為2430萬,同時可記錄RAW+JPG檔,而A7 II除了沒有「靜音拍攝」選項以外,其餘選單介面與A7S可說是一模一樣,其實從A7/A7R推出的選單介面還是有許多該調整的地方,只是官方一直沒有進行修正,這是比較可惜的一點。
自動白平衡依然是Sony的罩門,在陽光充足的戶外場景可能不會有感覺,但若是陰雨天加上光線混亂的環境,就可以感覺到A7 II的自動白平衡有多飄了,陰雨天拍攝的話我會建議直接套用「陰天」的白平衡設定,若是拍攝人像的話我會將「白平衡調整」設定為B1M2,膚色看起來會比較紅潤。
Sony的「風格設定」早已行之有年,而要怎麼設定拍人像才看到我也是今年購入RX100M3再參考Sony版網友的經驗分享才略懂皮毛,總之現在我不論用自己的RX100M3或Sony旗下的任何一款的可換鏡相機,拍攝人像之前的首要任務就是將AWB「白平衡調整」設定為B1M2,接著進入風格設定套用「中性」風格,同時+1對比度及+2飽和度。以下是各項風格設定的色彩傾向,給各位參考。
以上哪種風格各位看起來最為滿意呢?通常拍風景我會選擇用「豔麗」風格,拍食物會用「標準」風格+1+1+1,至於拍人的話就是套用前面分享過的設定囉。
相片效果當然是A7 II必備的功能之一,Sony從Cyber-shot到可換鏡相機皆內建這功能,日後說不定連強調拍照功能的Xperia Z系列手機也會加入這些內容也說不定,前面有提到這次測試期間幾乎都是遇到陰雨天,這不僅對相機是個考驗對小編的EQ也是一大考驗
,若你也有同樣困擾擔心照片因此而不夠討喜的,可以試試相片效果內的「普普風」效果,套用後彩色照片的飽和度會比風格設定內的「豔麗」或是「風景」都要來得高,同時我會建議提高0.7 EV的曝光補償,這樣可以讓照片看起來更自然一些,但討厭的就是相片效果僅可在JPG格式下記錄,不支援RAW或是RAW+JPG拍攝,所以每次測試時「影像品質」那邊都得切來切去實在很麻煩對使用者來說這樣的操作方式也很不友善,這就是我希望Sony改善的選單介面之一。
▲玩具相機。
▲懷舊相片。
▲相片效果:高對比度單色。
▲縮樣:中央。
▲色調分離:彩色。
▲部分色彩:藍。
▲部分色彩:黃。
▲相片效果:插畫。
▲相片效果:水彩畫。
A7 II的標準感光度同樣是從ISO 100起跳,最高到ISO 25600,感光度最低可擴展至ISO 50,這點還滿實用的,有時候光線太強又需要慢快門時,降低感光度會比縮光圈要實用的多,因為有時候最小光圈反而會降低畫質。
「多框雜訊消除」這功能最早只出現在A-mount身上,如今在E-mount甚至是部分的Cyber-shot機種上都可以見到它的蹤跡,其幽是就是利用連拍降噪來提升高ISO的可用值,也只有「多框雜訊消除」功能開啟後才會有ISO 51200的選項。
「消除長曝雜訊」這功能我通常都會選擇關閉,只利用「高ISO雜訊消除」來消除雜訊,以下是A7 II各級感光度的實測結果,請參考。
附加壓縮檔: RAW+JPG下載
▲測試環境:微光室內、光圈先決、手動對焦、風格設定:標準、高感光度消除雜訊:標準、長時間曝光雜訊消除:關閉、上腳架、倒數計時拍攝。
測試當時所搭配的鏡頭是SEL2470Z,基本上只要鏡頭的品質夠好,準焦加上光圈f/8都可以拍出網點,A7 II + SEL2470Z這個組合也不例外,從ISO 50~ISO 3200的網點都非常清楚,就連毛球上的細節也很豐富,以這樣的表現來看ISO 3200以前視為工作值都沒有問題,ISO 6400~ISO 12800則可視為堪用值;若是開啟多框雜訊降噪功能的話,我發現差異並不會太大,要到ISO 12800才會有感,此時ISO 12800的畫面看起來會比「多框雜訊降噪」開啟前乾淨。
★ 高速混合式對焦系統 / 連拍速度提升至每秒5張 |
A7 II擁有基本這四種對焦模式,而點測光還是沒辦法跟著對焦點進行連動,不知道何時才會下放這功能給E-mount相機,因為在許多情況下這功能真的很重要。自動對焦模式下的對焦點樣式我想大家應該很熟悉了吧?!因為就跟過去的A7系列一模一樣,A7 II搭載「高速混合式對焦系統」,畫面中央藏著117點相位式偵測自動對焦點,擁有25區對比式對焦區域,因為加入A6000與A77 II的演算技術,使得追蹤能力比過去更進步且自動對焦速度也比A7快上30%,連拍速度從過去的2.5張進步到5張,這也是A7 II最大的改變。(ps. A7需要開啟連拍速度優先才可以每秒五張拍攝,但並非張張都可連續自動對焦+自動測光),「中央鎖定AF」功能開啟後。
| A7 II vs. A7 自動對焦速度測試(SEL2470Z) |
[embedded content]
▲【Sony A7 II】SEL2470Z(70mm)自動對焦測試
[embedded content]
▲【Sony A7】SEL2470Z(70mm)自動對焦測試
| A7 II vs. A7 自動對焦速度測試(SEL70200G) |
[embedded content]
▲【Sony A7 II】SEL70200G(200mm)自動對焦測試
[embedded content]
▲【Sony A7】SEL70200G(200mm)自動對焦測試
相位偵測區域開啟時畫面中央會出現 [ ] 的方框,而那117點相位式偵測自動對焦點就是藏在這裡,若要進行追焦的話我會建議在相位式偵測自動對焦點的範圍內執行;「中央鎖定AF」則沒有使用範圍的限制,只要鎖定完成後它支援全畫面的追焦,不論目標由遠到進或是位置的改變都可以持續追蹤。
上圖就是「117點相位式偵測自動對焦點」作業中的畫面,那幾顆綠色小方框就代表對焦在正進行,而這樣的追焦方式必需要「對焦模式:AF-C + 對焦區域:寬」這樣的設定才會啟用,我覺得這會比較適合用來拍攝移動中的人像或是飛羽題材。
「對焦模式:AF-C + 對焦區域:寬」同時又開啟面孔偵測的話,相機會以面孔偵測為優先,這次拍人我選擇套用中度的柔膚效果,因為照片都必須是JPG直出,既然不能後製就讓相機代勞吧!
各位可以留意到A7 II並沒有「速度優先連拍」的選項,因為A7 II不論是高速或低速連拍,同時可以進行「自動連續對焦+自動測光」,高速連拍每秒有5張的水準,以下是A7II與A7在拍攝動態人像時的表現。
[embedded content]
▲連拍速度、快門聲以及開關機反應的比較,各位有沒有發現兩者的快門聲有所不同呢?!
附加壓縮檔: 201412/mobile01-f63dd2c1486b480fcc7bac43ffcbdbbf.zip
「左圖 / A7 II」:A7 II在六秒內一共拍攝了34張照片,從上面34張製成的GIF檔來看,幾乎是每一張都有對到焦,且拍攝過程中畫面黑屏的時間也比較短,當然這樣的表現跟A6000還有段差距,但與A7相比已經有非常大的改善,有興趣的話可以下載原圖來檢視。
「右圖 / A7」:A7在十秒內一共拍攝了22張照片,耗費的時間較長但得到的照片數量卻比較少,那是因為A7每秒最多只能拍下2.5張照片,且對焦速度明顯被A7 II給比下去,且其中還有幾張是合焦後因為連拍速度不夠快而導致失焦的畫面。上面兩組在拍攝時都是設為「對焦模式:AF-C + 對焦區域:寬 + 面孔偵測」。
| A7 II vs. A7 搖鏡拍攝時的連拍與AF-C表現 |
[embedded content]
▲【Sony A7 II+SEL70200G 】搖鏡拍攝時的連拍與AF-C表現
[embedded content]
▲【Sony A7 +SEL70200G 】搖鏡拍攝時的連拍與AF-C表現
附加壓縮檔:追焦連拍測試A
附加壓縮檔:追焦連拍測試B
附加壓縮檔: 追焦連拍測試C
附加壓縮檔: 追焦連拍測試D
上面壓縮檔內的照片的快門速度都是1/80s,因為搖鏡用高速快門的話是無法營造出流動感的,以過去DSLR的拍攝經驗來說,結果也不會如此不堪,看來A7 II與A6000的對焦系統還是有段差距,畢竟A6000內建179個相位式偵測點且連拍速度為11fps。
搖鏡時因為想營造出明顯的流動感所刻意將快門降到1/80s,同時我只用中央點進行AF-C,這樣一來我才能夠保證對焦點是落在車頭上,但看過A7 II的影片再看A7的影片你會發現,A7在每一次快門釋放的中間都會出現一次黑屏,而這正是影響使用者構圖與取景的主因,A7 II雖然不會有同樣問題,但連拍超過10張以後畫面也會開始出現延遲且跟不上鏡頭擺動速度的問題,這也是為什麼我拍了500多張追焦照片,但能交出來的卻寥寥可數,除了陰雨天導致畫面不討喜之外,有很多照片則是因為有脫焦情形被我排除之外,若是要拿A7 II來拍攝移動車輛或鳥類的話也不是說不行,但只能說成功機率不會太高,除非你都用高速快門取景那就另當別論,像是我為了營造流動感而刻意降低快門速度的話,這種情況可就比較難成功了。
Sony的「DRO」以及「自動 HDR」功能對攝影朋友來說不僅直覺也有效,DRO除了自動以外有六級的強度可以設定,啟用後可針對畫面中過曝或曝光不足的部份作修正,恢復應有的影像細節。HDR是以連拍三張自動合成的方式輸出兩張照片,一張是曝光標準的照片、另一張是合成後所得到的影像,拍攝前可先自訂HDR的等級,有自動與六種強弱可以設定,以下的測試都是用自動來拍攝。
▲HDR 關閉:可先留意畫面的右半部以及下半部的暗部區域。
▲HDR 開啟(自動):原本背光的部分都獲得了改善。
▲DRO開啟(自動):我發現這時DRO的修正效果似乎比HDR還要好。
★ 可錄製 XAVC S 1920x1080 60p 50Mbps 高畫質影片 |
A7S與RX100M3在年中剛推出時是Sony旗下兩款唯一支援XAVC S格式的相機,之後推出的A5100也加入這規格,當然A7 II也不例外囉!可錄製 XAVC S 1920x1080 60p 50Mbps的高畫質影片,其價值就在那50Mbps的高流量,不過A7 II可沒有A7S的120p 50Mbps的選項,且也不支援4K錄影設備外接,這是比較可惜的部分。
標誌設定內的式樣選擇種類繁多,包括有電影常見的2.35:1,這是一般可錄影相機看不到的功能,在構圖時的拿捏也可以更精準。「雙重格式錄影」可錄製XACV S+MP4或AVCHS+MP4的影片,前提是影片品質不能高於XAVC S 30p 50Mbps,目的就是能同時保存高畫質與小檔案的影片,方便即時上傳到網路或進行分享。
用來設定計數器、時間碼以及使用者位元的顯示,這完全承襲了A7S在錄影操作介面上的完整性。
相片設定檔是A7S與A7 II才有的功能,針對錄影而生的選項,無法與風格設定及相片效果一起使用,不過此相片設定檔可以套用在靜態拍攝上,這點各位可以放心。有PP1~PP7可以選擇,其中包括了Movie、Still、ITU709、ITU709、CINE1、Cine2、S-Log2這些Gamma曲線,S-Log2用在拍照時雖然可增加1300%的動態範圍,但也僅限於明暗階調,若是要調整白平橫、色彩的話,我還是會選擇拍RAW檔最保險。
Movie:適合用來拍攝動態影像。
Still:適合用來拍攝靜態影像。
Cine1:影片的風格會偏向中性且柔和。
Cine2:調性趨近Cine1,但效果更顯著。
Cine3:加強光線和陰影的對比度,並提升黑色的漸層。
Cine4:陰暗部分的對比度高於Cine3,陰暗部分的對比低於Movie
S-Log2:可增加1300%的動態範圍,呈現平順的層次效果。
黑色等級:指的就是黑色位準,範圍從-15 ~ +15。
黑色Gamma:可用來校正低強度區域的Gamma。
膝點:簡單的說就是可以將亮度設定在一定範圍內,藉此避免過曝的情形產生。
「斑馬圖案」適用在錄影模式下,此功能開啟後畫面高光處會顯示斑馬紋,用來提示拍攝者高光的面積是否會過大,或是拍攝參數是否需要再做調整。
A7 II內建雙聲道的收音孔可錄製立體聲,除此之外在機身左側還設有3.5mm的麥克風插孔與監聽孔,當「減少風噪音」開啟後,可以減少風切聲所帶來的噪音。
[embedded content]
▲【Sony A7 II】XAVC S / 60p 50Mbps 實拍A
[embedded content]
▲【Sony A7 II】XAVC S / 60p 50Mbps 實拍B
[embedded content]
▲【Sony A7 II】XAVC S / 60p 50Mbps 實拍C
[embedded content]
▲【Sony A7 II】XAVC S / 60p 50Mbps 實拍D
在前天Sony於台灣也舉辦了小型的發表會並公佈相關售價,大家對於A7 II那近55k的定價似乎頗有微詞,因為跟日本還有跟香港相比都偏高許多...且目前尚未公佈預購禮的相關消息,我只能說若嫌價格太高的話,就只能選擇水貨或退而求其次購買A7,否則在網路上吵也不會有糖吃的
。直到現在可能還是有許多人把A7 II視為A7的下一代,但官方的定調卻不是這樣,A7 II屬於全新打造的機型,也因為如此它強化了對焦系統,且搭載五軸機身防手震,同時A7也不會因此下架,反而是以低價策略繼續吸引消費者,也就是說未來Sony將有四款全片幅為單眼相機在市場上販售,且能夠滿足各種消費族群的需求。
A7 II在機身上的改變讓我有點小意外,但其實這也會讓我想到A7R II應該距離發表日也不遠了,言歸正傳A7 II的新式握把讓我不論是接上SEL1635Z或SEL2470Z都能夠輕鬆的以單手來拍攝,雖然尾指還是會懸空,但整體的手感已經進步非常多,從這點不難看出Sony對A7系列的用心。塗裝的改良單純就是個人喜好,但我自己是挺喜歡這種塗裝,因為這可以完全避免沾染指紋或油漬,且這消光黑塗裝跟握把的顏色也比較Match,顏色上反差不會那麼大。機頂新增的另一顆自訂鍵對我來說是可由可無,不過對於更專業的玩家來說或許更可以提高拍攝效率;前後兩具滾輪的樣式也做了改變,可惜質感沒做出來,不像過去那樣充滿金屬氣息。
雖然原廠有強調A7 II在訊號處理的演算技術上有特別優化過,所以A7 II的畫質會比A7好上一些,但小編沒有足夠的時間可以驗證這點,只能說A7系列的畫質本來就都有一定的水準,加上這次搭配的鏡頭不是蔡司鏡頭就是G鏡,要拍糟其實也不容易,唯一要抱怨的就是天氣啦!在惡劣環境下A7 II的自動白平衡會有失準的情形,建議這時可以手動設定白平衡。
若你對A7 II有興趣的話,那你肯定看上了它那五軸機身防手震的能力,因為有了它你不一定要搭配內建OSS的FE-mount鏡頭才能達到防手震的效果,外接它牌鏡頭或是老鏡也能享受防手震帶來的優勢。
A7 II自動對焦速度的提升在單次對焦時比較感覺不出差異,但是在開啟連拍以及AF-C的時候,與A7相比就會有很明顯的落差了,而且A7 II改善了A7連拍時的黑屏問題,這是我覺得最重要的地方,因為A7在開啟速度優先連拍時根本就無法同時進行AF-C,這樣的連拍對我來說是形同虛設...但A7 II可就不一樣了,5fsp是張張都可以進行自動對焦與自動測光的,而這也是A7 II的賣點之一。
值得讚賞的部份:
◎ 機身塗裝比過去要來得有質感,鎂合金機身且擁有防塵防滴能力。
◎ 握把經過重新設計,使得握感有明顯的進步。
◎ 自訂鍵從三顆增加為四顆。
◎ 機身內建五軸SteadyShot防手震,可支援所有原廠及副廠鏡頭。
◎ 感光度範圍從ISO 50~25600,ISO 3200以前都可視為工作值。
◎ 內建XGA OLED電子式觀景窗,解析度高達236萬點,強光下錄影更顯得實用。
◎ 連拍速度提升至每秒5張,追焦能力進步1.5倍。
◎ 內建影片專用的相片風格檔,可依照拍攝主題給予不同的設定,S-LOG2 gamma的動態範圍達1300%。
◎ 內建Wi-Fi無線傳輸及NFC感應裝置,讓檔案分享更加的便利。
可以改進的部份:
◎ 希望未來能加入機身編修RAW檔的功能。
◎ RAW或RAW+JPG模式下無法使用相片效果與HDR。
☆ Sony A7 II‧拍攝樣本(點縮圖後可檢視原始大圖) |
附加檔案已被下載1次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