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央社)台灣即將面臨缺電、高電價時代的來臨,發展多元能源的方案眾多。台電董事長黃重球表示,環保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且任何的能源方案都必須考量電價上漲的接受度,全民都需要好好思考。
黃重球今天近午出席一場「電力供需與產業發展」綜合座談,在會中發表上述看法。與會者還包括台灣機械公會理事長徐秀滄、台灣科學工業園區公會副理事長李金恭、淡江大學經濟系教授廖惠珠,座談由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梁啟源主持。
黃重球說,2003年起台灣就變成電力供應小於經濟成長率,電力是否足夠,與電網的穩定度、電源夠不夠有關,前者目前問題不大,但後者卻容易被外界輕忽。
黃重球舉例,外界誤解台電的備用能量是電力閒置,但電力閒置有其必要性。台灣的天然氣管多在外海,遇到颱風就必須靠船運送,太陽能與風力發電等也都有氣候變化影響穩定度,這些都需要靠電力的安全存量因應。
他還說,日本用天然氣取代核能,結果造成電價上漲,且再生能源屬於間歇性、電網較不穩,不利科學園區的需求。此外,核四封存之後,台灣明年開始面臨供電吃緊,到了2019年問題會突出。
台灣到底適合用什麼能源,黃重球認為,大家各有喜好,但需要整體性考量,全民也都需要思考最後電價的接受度。此外,環保需要付出一定代價,用戶要做到省電,就必須改變生活習慣。
製造業提出對缺電將衝擊經濟發展的憂心。李金恭就說,半導體是台灣的兆元產業,最需要電力穩定,否則若是停電、跳電,生產線上的產品恐怕全部報廢。台灣經濟發展與能源問題如何平衡,需要長遠思考。
徐秀滄指出,機械業是台灣唯一沒有大量外移的產業,攸關民生、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核四封存,讓機械業錯愕,未來3座核電廠屆齡退役之後,台灣電力供應怎麼辦?
廖惠珠最後提出建言,美國加州正在推動脫鉤的能源政策,只要用戶做到省電,政府就讓電廠調漲電價,這樣創造三贏,用戶省下電費,電廠無需再花錢蓋新電廠,政府的稅收也沒有減少。
廖惠珠說,這個策略奏效,加州每人的用電量已較美國其它地方減少3分之1,台灣可以參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