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出版社是有可能賺大錢的。現在,出版社能活得下去就算不錯。
有一天接受張大春節目訪問,他跟我說:沒問題的,出版還是可以做,你可以找我老婆,她可以給你一些意見。
我一直沒去找,一方面忙著書店工程,一方面我還始終停留在,出版作為一種理想的傳統價值裡。
其實,我也很想走出來。只是,有一天在出版完殷海光的「思想與方法」後,我拿出紙筆和計算機,統計一下如果全部賣完可以獲利多少,答案是三萬八千元。
於是,我就決定放棄了,不是放棄出版,而是放棄獲利。這就像當初決定在鄉下開書店,面臨叫不到貨的困境,突然頓悟:之所以進不到書,是因為鄉下沒有市場,既然沒有市場,再怎麼苦苦追求市場,終究痛苦一場。想通這點,就雲濶天青。
我只是告訴自己:如果能力有限,就腳步慢一點,少做一點,量力而為。
結果,不知幸或不幸,兩個月不到,我們又要再出一本新書了,而且看來還是屬於不符市場走向的書。
不過,我很高興水牛出了黃怡這本書。下午我在灰塵與噪音齊飛的工地,主編捧著這本綠色封面的書走到面前:這可是熱呼呼剛從印刷廠拿回來的書喔!看得出他的喜悅,通常這是編輯最快樂的一刻,不在書以後賣得如何,而在剛印出來這一刻。就像每一個父母面對小孩出世那一刻,是最充滿興奮期待的。
「綠色先行者—生態運動關鍵12人」,是講生態的故事,也是講人的故事。生態與環境、運動與困境,當然是嚴肅的事。但是人的想像與冒險,每一個人、每一段生命的故事,都是如此動人的詩篇。夜晚,我翻閱新書,讀到最後一篇講「史懷哲」。
三十歲的史懷哲,即使已經拿到哲學博士學位,卻決定改念醫學。他的決定不是為了賺錢,是決心到非洲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他認為人們說太多,卻做太少。學醫,是最具體能幫助人的;非洲,是全世界最需要醫師的。
於是,從38歲到90歲,史懷哲13度前往非洲,前後待了36年。他一生最精華的歲月,都在非洲。他死後夫妻兩人安葬在非洲,依照他的囑咐,棺材裡放了一頂他平常戴的老帽子,和一小袋米,那是他散步時用來撒着餵小雞的。
這些生命故事,在黃怡筆下娓娓道來,即使相隔近半世紀,依然如此憾動人。你不覺得,面對每天如此紛亂的社會、變動的人心,「知識」與「典範」是如此欠缺而重要。
【編按】
最即時的新聞、最銳利的評論,都在《蘋果日報》即時新聞。《蘋果日報》即時新聞開闢名家專欄,每週刊出日期如下:
星期一:黃國昌、王丹
星期二:南方朔
星期三:漂浪島嶼、賴士葆
星期四:膝關節、楊志良
星期五:馮光遠
星期六:羅文嘉
星期日:彭明輝。
(作者群陸續增加中)
出版社過去是有可能賺大錢的,但現在出版社能活得下去就算不錯。資料照片
有話要說 投稿「即時論壇」onlineopinions@appledaily.com.tw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