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數位相機
相信很多人對 Sony Cyber-shot QX10 這顆鏡頭型數位相機非常好奇,石先生早前已
解答各位對此機的問題及分享用後感。這顆相機除了鏡頭之外,還有感光元件、電池及一般拍攝操作鍵,螢幕就是大家手上的智慧型手機,要結合兩者才能進行實時取景拍攝的特點,與
Ricoh GXR 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我們接下來會對它作不同層面的分析,希望大家對此機有更深入的了之餘,也能幫助大家去決策購買與否。
目次
重點規格
- 1/2.3 吋 18.2 百萬像素 Exmor R CMOS 感光元件
- 10x 光學對焦 25-250mm 等效焦距
- f/3.3 - f/5.9 光圈
- 最近對焦距離約 5cm
- 1,440 x 1,080 / 30p 影片攝錄格式
- 具備光學防手震
- 支援 NFC 及 Wi-Fi 傳輸及操控
- ISO 100 - 3,200(iAuto),ISO 100 - 12,800(進階自動),ISO 100 - 1,600(程式自動)
- 4 - 1/1600 秒(iAuto),1 - 1/1600 秒(程式自動)快門速度
- 62.4mm x 61.8mm x 33.3mm,約 105 克(含電池及記憶卡)
- 售價 HK$1,980,NT$6,980
外觀介面
QX10 猶如一支細小的標準變焦鏡頭,有著圓柱形的外形,機身下方兩側微微突出,方便使用者平放相機,機頂位置設有開關及顯示燈,機身右側有一個光學變焦桿及快門鍵,稍下位置提供一個 Micro USB 接口,左側下方的鎖桿供智慧型手機配接器連接時使用。機背近邊緣位置有兩個凸出卡榫,用作接合智慧型手機配接器或專用手機殼之用。打開背蓋會看到一顆 NP-BN 鋰電池,並以 Micro SD 卡儲存。由於 QX10 以鏡頭型相機設計,並沒有螢幕或觀景器讓使用者即時看到拍攝畫面,因此相機支援 Wi-Fi 功能及 NFC 連接至智慧型手機,所用的介面與 Sony PlayMemories 手機程式無異。
手感操作
QX10 加上電池及 micro SD 卡的重量只有 105 克,拿起相機時的感覺非常輕巧,不過當我們利用智慧型手機配接器夾在手機上使用的話,會有點前傾的感覺(相信使用 QX100 的前傾感覺會較大吧!),只要我們以拿著無反的方法捧著鏡頭,平衡感就會變得更好了。對焦桿沒有分段式設計,若要調校特定焦距會有點麻煩,從廣角端變焦至到望遠端的時間比較快,使用手機介面進行變焦的速度會較慢。另外,快門鍵並不是二段式設計,輕按便啟動對焦功能。
配接器較小編手上的 Xperia Z 厚一點,其構造非常簡單,其中一面對應相機卡榫,背面上下方各有一個夾子,上方的帶彈簧。要把鏡頭裝在手機背上嘛,我們先打開上下方兩個夾子,把上方夾子卡在手機右側,接著往下拉並用下方夾子卡著手機左側,就能固定配接器。最後把相機卡在卡榫後輕轉,直至聽到「咔」一聲,就能確定安裝穩固了。要收藏的話,按下鏡頭鎖解開卡榫後,把相機和手機分別放在不同的褲袋即可。由於提供配接器關係,QX10 較一般消費機連接手機時方便,收藏方式則與一般消費機的差不多。
與手機連接
至於相機配上手機後的操作,相機沒有開啟 Wi-Fi 或 NFC 按鈕,換言之啟動相機同時也啟動 Wi-Fi 及 NFC,使用者先要在 Play Store 或 Apple Store 下載並開啟 Sony PlayMemories 程式,程式會顯示一個尋找列表,點選手上的鏡頭號碼後,輸入保裝盒或鏡頭電池蓋底的密碼,就能以 Wi-Fi 連接至相機了。首次輸入密碼後,之後的連接會自動進行,只要開啟相機及該程式,無需再次點選或輸入密碼。如果你的手機有 NFC 功能的話,只要兩者都開啟 NFC 並簡單觸碰一下,就能即時開啟手機的 Wi-Fi 及該程式(首次會開啟 Play Store 或 Apple Store 讓我們即時下載該程式),一般手機首次連接相機的話,仍需在該程式內輸入密碼才能連接相機,但我們發現使用 Xperia Z1 以 NFC 連接的話,儘管首次連接也無需輸入密碼(果然還是 Xperia Z1 專屬的鏡頭配件嗎?)。
連接後要點
以 PlayMemories 程式與相機連接後,手機畫面會顯示鏡頭可拍攝到的影像,如石先生所說,拍攝介面的顯示方式受手機是否已旋轉為橫向模式所影響,剛巧小編也喜歡把手機的自動旋轉關閉,所以忘記設定就會出現拍攝介面與鏡頭水平不配合的情況。實際使用上,我們可同時使用鏡頭提供的按鈕或拍攝介面上的變焦鍵及快門來操控拍攝,模式、拍攝設定及記錄像素等其他功能則需要在模式內調校。每拍完一張照片後所需的傳輸時間會受 Wi-Fi 的強度及相機與手機之間的距離所影響,拍在手機背面的傳輸時間約 5 秒,我們也可在傳輸期間繼續拍照(當然是在沒有影像顯示的情況下按下鏡頭的快門),鏡頭可獨立把照片記錄到記憶卡內。因此,要是喜歡自拍的話,把鏡頭放在旁邊也要留意相機與手機之間的距離會否太遠而影響其反應啊!
不得不提,每當我們的手機有其他新通知(例如 Line 程式的新信息 )或有來電等,手機與相機的連接會立即斷開,就連在 Android 手機內下拉選單都會出現相同的情況,讓鏡頭的續航力持久一點,就犧牲了連接的靈活性。幸好,手機關閉螢幕再重開並沒有斷開連接,否則小編真的會被它常常斷開的特性弄瘋。我們把 QX10 帶到香港其中一個繁華地區--旺角,站在西洋菜街與山東街交界,嘗試把 QX10 連接到手上的智慧型手機。當我們開啟 PlayMemories 程式後,程式開啟手機的 Wi-Fi 功能後,顯示能搜尋 QX10 的 Wi-Fi ,但連接了兩分鐘也未能進入拍攝介面,相信因為該位置接收到的 Wi-Fi 訊號太多,令兩者無法連接。即使連接後,也有機會停滯長達 20 秒,還是要提醒大家在 Wi-Fi 連接時,要注意附近的 Wi-Fi 接點多不多啊!
拍攝功能設定
雖說使用手機程式拍攝會有較多設定,但實際上 PlayMemories 程式只提供程式自動、進階自動及 iAuto 三種拍攝模式及影片錄製模式選擇。拍攝上有計時拍攝、閃燈、照片大小及比例等設定選項,還有快門聲開關、拍攝後回放時間、格式化 QX10 內的記憶卡儲存檔案、是否把照片儲存到手機及儲存到手機的照片大小等。如果你期望程式自動模式會有更多拍攝設定,可以調整光圈快門的話,它要讓你失望了。這模式較其他兩個模式多了曝光值及白平衡可調校,最高感光度卻較低,只有 ISO 1,600,晚間手持使用要留意啊!
儲存及分享
除了回放時可看到照片外,拍攝介面還有播放模式鍵,但我們按下播放模式鍵後,程式會通知我們將會中斷連接,這時禁不住說句髒話也是正常吧(XD)。在中斷連接下播放照片,我們只能看到手機在連接時記錄下來的照片,如要觀看機內全部照片影片,就要在設定內選擇「複製影像到連接設備」才能以日期方式觀看所有影像。我們可以點選想複製到手機的照片或影片,然後設定所要記錄的照片大小,再點選照片便會傳輸到手機了,至於所記錄在手機的照片會否重複,就要看看我們的造化了。要分享照片嘛,我們只要點選分享鍵,程式會顯示如 Facebook、Gmail、Line、Picasa 及 WhatsApp 等分享程式,過程簡單方便。
Wi-Fi 操控
相信大家都想知道 QX10 和其他支援 Wi-Fi 操控的消費機在 Wi-Fi 操控上有甚麼分別,首先我們先拿 Sony HX50V 的 Wi-Fi 操控功能與它所比較。同樣使用 PlayMemories Mobile 程式,但程式只讓 HX50V 在全自動拍攝模式下操作,除了光學變焦外,我們只能設定 HX50V 的內置閃燈及預設時間拍攝,QX10 則還可在程式內調整白平衡及曝光值。在配合 NEX 系列中支援 Wi-Fi 操控的 NEX-5、NEX-5R 及 NEX-5T 等相機時,使用者也可調校拍攝時的曝光值,但也不能透過手機調整光圈或快門等,若使用者購買其他付費應用程式則可更進一步調校其他功能。較早前的 podcast 亦有提過 QX100 除了程式自動及 iAuto 等模式外,還提供光圈模式呢。比較之下,Sony 在支援 Wi-Fi 功能予手機操椌上較某些品牌的稍為遜色,所提供的免費功能也較小,還望 Sony 能在這手機程式上趕緊升級吧。
續航能力
據石先生向 Sony 職員所了解,這顆 630mAh 的鋰電池 NP-BN 充滿電後可拍出約 220 張照片,相信獲得這數據的原因是他們只是開啟 QX10 ,在沒接上任何裝置的情形下拍攝。我們在相機充滿電後,大部分時間都以 Wi-Fi 連接智慧型手機,曾在很多 Wi-Fi 訊號的環境下連接,也曾在 Wi-Fi 訊號比較少的情況下連接,只拍到 111 張照片及 3 條短片便氣絕身亡了(攤手)。就是說,我們要為相機多帶一個行動電源才足夠一天的拍攝啊!
實拍樣本
用這部連感光度都不能用手動調校、幾乎全自動的相機拍照,就像把手機的相機功能加強而已。別小看它,由於它這鏡頭與「螢幕」分開的關係,我們才能拍到多種不同角度不同的照片,例如從地上望向天空的照片、在高處望著自己的照片及拍到自己背面的照片等,還能拍 1,820 萬像素的自拍照,感覺與自拍神器 Casio TR-15 的拍攝角度有些相似。不得不提,我們在晚間拍攝時,即使雙手握著鏡頭和手機也好,亦難免遇上手震影響照片清晰度的情況,因此在 QX10 底部位置設有三腳架孔,晚上在海旁拍大合照也無問題(要是風力太猛,三腳架也不穩固的話,還是找個途人替你們拍照好了)。
拍攝設定:f/4.5、1/640s、ISO 100、自動白平衡、進階自動(點圖觀看原圖)
上圖有著黃昏的氣氛,整張照片能反映實際環境的顏色,銳利度頗佳,近處小船上那男人的衣服被風吹拂的紋理清晰可見,遠處建築物上的文字也可看見,主體的立體感不俗,唯暗部的主體邊緣出現顆粒,與一般 Sony 消費機的質素相近。
拍攝設定:f/9、1/400s、ISO 100、自動白平衡、iAuto(點圖觀看原圖)
上圖於逆光之下拍攝,照片出現紅色及彩色光斑,或許一般人不會喜愛這些光斑,但小編對光斑情有獨鍾,而且還是第一次拍到這種彩色光斑呢!在不能開啟動態範圍之下拍攝,除了光斑和海面反映的陽光外,逆光之下的主體細節較小,畫面暗部仍有點粗糙,可能某些手機拍攝的照片質素還較它好呢!
拍攝設定:f/5.9、1/250s、ISO 640、自動白平衡、進階自動(點圖觀看原圖)
上圖在陽光充足的環境下拍攝,把照片放到 100% 原大可發現仙人掌的棘都很分明,每條棘的光暗能讓我們分辨出該位置的前後。對焦點落在前方的仙人掌身上,我們看到小草的紋理,後方的仙人掌因景深關係變得稍為模糊,後方暗部仍出現顆粒,不過程度與 ISO 100 所拍的相同。
高感光度實拍
有留意重點規格的朋友會知道,QX10 在王同的拍攝模式下都有不同的最高感光度,以程式自動拍攝的最高感光度只有 ISO 1,600,若要以該模式拍攝的話,還是有帶備三腳架的必要。另外,以 iAuto 在拍攝時,當相機遇到較暗環境便會自動進行多框除噪,經過我們多日測試,發現最多會連續拍攝 6 張相片,然後再進行除噪。照片經過多框除噪後,照片的面孔明顯變得光滑,暗部的顆粒也沒那麼明顯。
拍攝設定:f/5.9、1/100s、ISO 800、自動白平衡、程式自動(點圖觀看原圖)
上圖的照片在晚間拍攝,照片稍暗位置都出現顆粒,在遠方模糊位置的顆粒比較明顯。燈籠不乏立體感,燈籠底的圓柱形仍有層次,甚至能從該位置的光暗反映出其塑膠材質。照片上的雜訊控制如底感光度的一樣,質素尚算滿意。
拍攝設定:f/5、1/125s、ISO 3,200、自動白平衡、iAuto(點圖觀看原圖)
上圖對焦在一堆亮著的招牌,亮部的立體感仍非常好,主體邊緣尚算銳利;暗部的顆粒明顯增多,雖然暗部招牌的字仍可以關讀,但很多細節也被顆粒遮蓋,比較安慰的地方是整張照片的暖色雜訊很小,能保持大部分實際環境的色彩。
影片實拍
[embedded content]
日間測試影片
我們可以利用 QX10 錄製影片,不過它只有 1,440 x 1,080 / 30fps 的 MP4 格式檔案,並沒提供其他檔案大小選擇。我們錄製了兩段街頭賣藝的影片,發覺設在相機頂部的雙聲道麥克風收音功能不錯,我們站在距離表演者約 2 米位置進行拍攝,聲音非常清晰,影片的畫面流暢度頗佳,能捕捉主角快捷的動作。晚間影片的錄製距離還要遠些,除了賣藝人士播放的聲音外,還有點街上行人的嘈雜聲,變焦時也滿流暢的,暗部位置仍有些顆粒。
[embedded content]
晚間測試影片
總結
最初接觸 QX10 這顆鏡頭型相機時,一如石先生的感覺,它不過是一件智慧型手機的拍攝配件而已。的確,它與手機連接的介面常常事無大小地斷開,再次連接所花費的時間及耗電量足以讓人感到煩厭,但實際這玩意跟其他支援 Wi-Fi 操控功能的相機一樣,能讓我們拍攝的領域更開闊。無論在自拍方面,還是拍攝角度方面,它也能帶給使用者更大的創意,可以放在地上,也可以掛在門把上進行拍攝。至於照片質素方面,小編認為它跟 Sony 這年推出的消費機差不多。
這時有把聲音傳來,那麼乾脆買一部消費機不好麼?QX10 的售價(HK$1,980,NT$6,980)可沒一般 10x 光學變焦、支援 Wi-Fi 的消費機那麼便宜吧?而且小編發現它不連接手機拍攝,那種拍攝後未能即時知道照片效果的感覺滿像使用菲林相機的感覺(呃,看來這小編有點自虐啊!)。加上那種沒甚麼可調校、電量又很快用完的特性,根本就要使用者回到那種珍惜拍攝時刻的日子(說的太誇張了吧!),偏偏我們已走進輕易獲得影像的年代,這玩意還是三思而後買好了。
Tags: cyber shot, cyber-shot, cyber-shot qx10, Cyber-shotQx10, CyberShot, featured, features, hands-on, handson, ifa, ifa 2013, Ifa2013, qx10, review, reviews, sony, sony cyber-shot, sony qx10, SonyCyber-shot, SonyQx10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
留言列表